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图为传习馆内,48岁的符秀英细心地教导她还不满6岁的小侄子学习织绣技艺。(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南海网白沙4月1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陈丽娜)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白沙县有关负责人说,“两馆”的成立对保护和弘扬白沙传统文化,加快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升白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8岁的符秀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的传承人,记者见到她时,正席地而坐,细心地教导她还不满6岁的小侄子学习织绣技艺。 “慢慢来,对,先拉线,开火车咯!然后使这个竹针从中间穿过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符秀英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因为她盼望已久的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今天终于开馆了,这让许多濒临消失的特色手工艺和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将得到传习和传承。“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去学,因此,应该从小就要培养他们。而且,这种技艺正在慢慢消失,如果不加以传习,以后就想要传承都难了。”符秀英深深感受到非遗技艺传习的重要性。
而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记者还看到,50多个非遗传承人正在向群众言传身教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他们的各种绝活技艺表演,让参观者叹为观止。
该馆馆长李少荣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正是将这些传承人汇聚一起,让大家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据了解,白沙黎族自治县传习馆、陈列馆建设总投资为82万元,总建筑面积450平米。展览主要有7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其中弥补珍贵的展品,如黎族双面绣、黎族老古舞、泥片贴筑法制陶等。分别以图文、实物、绝活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所展现,共有实物和图片等展品100多件。
其中一楼是传习馆,用于开展黎族织锦传习活动。二楼主要是陈列白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物及项目解说。陈列内容共分为8大板块,主要介绍联合国保护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保护项目《泥片贴筑法制陶技艺》和《黎族老古舞》;省级保护项目《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渡水腰舟》、《黎族骨雕制作技艺》和《黎族文身》。
在现场,市民和游客们可以耳闻目睹属于中华民族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最令人动容、令人骄傲,令人震撼”的韵味。 “我觉得开设这样的传习馆和陈列馆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以前祖宗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历。”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同时,传习馆在以固态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周一至周五开馆,并且可以免费带徒授艺,讲述技艺源起历史。
据悉,近几年来,白沙黎族自治县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发展力度,分别开展普查,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加快建设保护的基础设施。
据了解,该县共走访民间艺人829位,整理资料约10万字。在县内学校开设黎锦技艺教学基地2个。出版非遗刊物有《白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和《白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等刊物。目前,有黎锦原料种植基地115亩,种植有苎麻、黄姜、蓝靛、海岛棉等原材料。全县有县级传习馆1个,陈列馆1个,传习所2个,能举办100人的传习活动。
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图为传习馆内,80多岁的黎族老人在现场展示织绣技艺。(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图为传习馆内,48岁的符秀英展示她用四个月绣成的黎锦。(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图为传习馆内,黎族姑娘在现场展示织绣技艺。(南海网记者秦彦摄)
4月1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列馆在白沙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落成开馆。图为陈列馆,学生在观看黎族文化展。(南海网记者秦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