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琼岛,来自深山,进入宫廷 它们是帝王之家的收藏 而今,时隔百年,重返故土 它们再向南海之畔的老乡亲友 讲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它们,是来自故宫的海南物产 5月18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 “物华天宝 黎海琼珍 故宫博物院藏海南文物特展” 将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 这是“乡情·乡思—— 故宫藏黄花梨沉香文物精品系列展”之一 将带领观众了解海南风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贡献 记者带您看展览的亮点和特色 西汉时期,海南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海南与大陆的物贸往来有了新的发展,也开始向朝廷进贡。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下》中记载:“故能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当时,海南出产的犀、玳瑁、广幅布等名贵物产,是统治者及贵族非常喜欢的宝贝,为了能够得到这些珍贵的宝物“则建珠崖七郡”。
隋唐之后,海南的土贡较汉代品类要丰富得多,史料记载了包括金、银、珠、玳瑁、高良姜、五色藤盘、班布等。到了宋代,海南输出的土特产品主要有香料、苏木、吉贝、红白藤等,大量的椰子也跨海输往中原大陆。明清两代,采自黎山深处的黄花梨、沉香成为皇室贵族御用家具的名贵材料。
乾隆款银烧蓝海螺式水丞。
此次展览,首批共有31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海南物产,包括黄花梨家具、沉香摆件、玳瑁文具、椰子朝珠等文物,不仅展现了海南特产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更让人们感受到海南风物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黄花梨木椅。
“这是故宫首次举办的海南风物特产展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京南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图文并茂,不仅实物有看点,而且还有诗词、书卷、内务府记载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支撑。
这串朝珠主体为108颗椰子珠,每颗椰珠上镶嵌有佛像。周京南介绍,根据清宫点查报告,该朝珠原先存放于清宫中永寿宫的后殿的一件长木箱中,与若干件珍宝一道存放在箱子中。考虑到永寿宫在清代为存放已故帝后遗物之处,因此推测这件朝珠也是作为先帝遗物存放于永寿宫的。
“展览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海南黄花梨和沉香以外,还展出了不少用海南的椰子、玳瑁等原料做的文物,‘海南味’十足。”周京南说。
漫步展厅,观众可以看到多件椰雕的展品,如椰雕云蝠纹镶金里碗、椰雕茄式鼻烟壶、万历款椰雕缠枝花纹漆里笔筒等。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涵盖古今、品类丰富,藏品总量达180余万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系统中精挑细选,所挑中的玳瑁、椰子等文物,都有明确的记载是产于海南。”周京南说,“产于海南”主要是指原材料产于海南,这些上好的原料从海南运输到内陆,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变成了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在此次众多展出的文物中,周京南特别提到一件黄花梨木雕花纹圆杌。他认为这件文物工艺考究,风格独特,值得观展者们“多看一眼”。
“黄花梨圆杌也被称为黄花梨小凳,它由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打造而成。”周京南介绍,中西合璧、借鉴古今的工艺风格是这件文物的看点。此凳整体敦实大气,表面浮雕融合了青铜器的窃曲纹、勾云纹,西洋的花卉以及汉代玉璧纹饰,形成了特有的一种中西合璧风格,但整体并没有违和感,看上去非常协调。
黄花梨木雕花纹圆杌。
在设计展览大纲时,周京南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今年2月,他还特地来到海南,到黎山深处,进热带雨林,寻找黄花梨、沉香等海南风物的踪迹。“策展时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再加上后来到海南走一遍之后,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个展览的信心。海南物产丰富,底蕴深厚,一定要把这个展览办好!”周京南说。
据了解,该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包括首批展出的31件文物,将共展出68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海南文物。
从汉代的土贡,到宋代的香料贸易,再到明清的珍贵木材交易,每一步都是海南与中原、与各族人民紧密相连的纽带。至今,故宫博物院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以沉香、花梨、椰子、玳瑁等材料制成的文物,涵盖了从家具、文具到文玩、首饰等各个门类。
桫椤木根式笔筒。
“这些珍贵的海南特产,不仅仅是物质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海南黎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周京南说。
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