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不仅是追思先贤的场所,也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海南城乡大大小小的祠堂里,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它们或是一块年代久远的匾额,或是一副彰显优良家风的楹联,或是一张雕工精细的供案或八仙桌。这些穿越时空的老物件沉淀着历史故事,闪耀着人文光辉。
黄忠义公祠的翘角。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摄
古祠重教传统代代传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鼓楼西侧,两座红墙灰瓦的古祠堂伫立在一片现代民居中,十分显眼。尽管规模不大,但这两座祠堂的存在,反映了海南先贤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前,这里有四座祠堂。”在邢氏祖祠(邢知军书舍、武经祠堂的合称)前厅内,邢氏后人邢越一边翻阅自己编撰的《海南邢氏历代宗谱碑铭文辑》一边介绍,四座祠堂现存黄忠义公祠、邢知军书舍、武经祠堂,吴氏祠堂已不复存在。其实,明清时期,府城地区的祠堂远不止这些,至少有十多座。
为何历史上府城建了这么多祠堂?邢越说,除了因为府城是琼州的治所,还因为府城有当时琼州的最高学府——琼台书院。清代,一些姓氏在离琼台书院较近的地方建祠堂,一方面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一方面作为宗族学子的临时生活场所。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邢氏祖祠至今仍保留着一口古井。邢越说,他走访过国内很多祠堂,在祠堂内挖一口井的情况并不多见。“先祖们在祠堂内挖一口水井,主要是为了方便在琼台书院求学的学子。邢氏祖祠如此,旁边的黄忠义公祠也一样,曾为黄氏学子的临时居住地。”
邢氏祖祠内的古井。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摄
古时,海南一些祠堂实际上发挥着学堂和学生临时居所的作用,记录了族人科举应试的高光时刻。毗邻邢氏祖祠的黄忠义公祠内,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黄氏族人迁琼之后各历史时期高中进士、举人的名录。
海口江东新区迈德村的曾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内悬挂着一块“经学堂”牌匾,迈德村的经学堂是清代海南早期的私塾高等学堂之一,延聘名师任教,学风优良。据曾氏后人介绍,经学堂鼎盛时,有教室六间、教师宿舍六间、供外地学生寄住的大宿舍两间。正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迈德村已走出7名教授、1名院士、近百名教师。
如今,邢氏祖祠、黄忠义公祠几乎每年8月都会举办助学、奖学活动,这是对先辈们重教传统的一种延续。
匾额历史名人留书迹
通过保存于祠堂内的老物件,我们可以寻见一些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黄忠义公祠大门上方,一块硕大的金色匾额引人注目。匾上除了“黄忠义公祠”5个大字,还有落款“赐进士及第护理湖北巡怃承宣布政使张岳崧书”。黄氏后人黄汉旺介绍,这块匾额保存完好,已悬挂在祠堂大门处快两百年了。黄忠义公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当时黄、张两家是姻亲,祠堂落成后,黄氏族人请来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题写祠堂名称。
邢氏祖祠内,一块题写着《五世知军祖琼台祠堂记》的石碑,记录了明代海南籍大儒丘濬与邢氏族人的交集。据碑文记载,丘濬曾盛赞迁琼邢氏第五代邢梦璜,称其“文章政事著声前代”。不仅如此,通过翻阅藏于邢氏祖祠的书籍也可发现,丘濬曾为文昌邢氏家谱作序。作为“海南三贤”之一的邢宥,曾考证邢氏迁琼始祖兄弟关系,为家谱修撰一事操心。
邢知军书舍的楹联。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摄
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是张岳崧的故里,走进高林村的张氏宗祠,可以通过张岳崧留下的题词和书法作品,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张氏宗祠为张岳崧晚年(1839年至1840年)主持修建,有正屋和横院,陈列着张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珍物。学养丰厚的张岳崧悉心教导后辈,其次子张钟彦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中进士,成就了父子进士的佳话,宗祠内至今保留着张钟彦的进士牌匾。
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道盖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有一条一百余米长的巷道,巷道两侧曾建有10多座宗祠、庙宇,被人称为“祠堂巷道”。位于这里的诒德堂,是村中保存最完好的杜氏古宗祠,为一进砖瓦结构的清代建筑。该宗祠最亮眼的地方是清代海南定安籍探花张岳崧题写的“诒德堂”牌匾,与“书镜千古,笔花四时”楹联。据了解,该宗祠为道盖村清代举人杜以宽主持修建,杜以宽文才颇佳,与张岳崧为夙交。张岳崧主持编纂道光《琼州府志》时,将杜以宽招入麾下。这座宗祠建成后,杜以宽请张岳崧题名。
楹联公道千秋垂定论 海口攀丹唐氏大宗祠位于南渡江畔,是西洲书院的一部分,青砖灰瓦、石雕木刻。西洲书院内外的多副楹联,记录了唐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对琼州人文的贡献。比如清代李熙写的“溯姬宗得天下,享国八百年,史传桐叶封藩,先业诒谋,累世显荣光谱牒;自支祖迁海南,家传数十世,诗纪椒聊盈匊,远条垂荫,千秋藩衍盛衣冠。”上联中的“姬宗”指周王朝的姬姓始祖,“桐叶封藩”说的是周成王削桐树叶为圭玉状,将唐地封给幼弟叔虞,遂称唐叔虞。叔虞的后人定居晋水之滨的唐地,攀丹唐氏正是山西姬姓、唐叔虞之后。下联则是说唐氏子孙分布各地,人丁兴旺,在海南亦发展成为望族。
另一副楹联“特奏肇开基,九征辟、六进士、二解元、十举人,累叶相承,礼乐诗书光甲第;生才多蔚起,五名贤、三儒林、两孝友、八循吏,联翩济美,文章气节振宗风”说的是,攀丹唐氏创办西洲书院,不仅让唐氏子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人才辈出,还为琼州培养了丘濬、王佐、郑廷鹄等一批杰出人物。
攀丹唐氏族谱中的西洲书院。资料图
除了宗祠上的楹联,海南先贤祠的楹联也很有内涵,比如海南五公祠(亦称海南第一楼)柱子上的楹联:“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这副广为流传的楹联原为清代广东学使徐祺所撰,后由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于1981年重书。楹联用词恳切、感慨深沉,表达了对五公精神品格的高度认可。在作者看来,千秋之后公道自在人心,五公忠贞自持、坚守气节,他们的忠义和家国情怀应当被铭记和赞扬。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