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微信公众号

真·国家宝藏!海南这9件历史文物大有来头

查看内容

真·国家宝藏!海南这9件历史文物大有来头

2023-7-27 16:10| 发布者: bwg8866| 查看: 332| 评论: 0|来自: 国际旅游岛商报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其中,海南9件文物入选。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名录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相关文物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反映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记录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巨大的资源数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采取分批次公布的方式,此次公布的名录以刻成年代在1911年以前的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作为遴选对象。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制定出台加强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护管理的政策措施,实施一批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本体保护和阐释展示项目,全面提升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海南9件入选文物

1.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一)海南省博物馆2.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二)海南省博物馆3.唐穆斯林珊瑚石“山峰”形墓碑 三亚市博物馆4.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碑(一)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5.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碑(二)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6.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碑(三)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7.北宋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海口市博物馆8.宋穆斯林珊瑚石“火焰”形墓碑 三亚市博物馆9.清代莫谟暨妻林氏合葬墓志铭 定安县博物馆

海上丝路的见证者

唐宋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



唐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发现于海南陵水,选取海南海边特有的珊瑚石制成,每座墓葬前后两端各竖珊瑚石墓碑一块。墓碑雕刻碑文和花鸟图案的一面朝外。碑刻阿拉伯文,内容为《古兰经》文、墓主名字,“斋月吉日”等,墓碑冠有玉圭形、双峰形、山字形等,饰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形态各异的图案,既有鲜明的伊斯兰教民族特色,又有独特的海南地域特色,是研究海南回族历史乃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之一。


 

海南岛东部沿海陵水、三亚等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伊斯兰教徒墓群,年代为唐、宋、元、明时期。伊斯兰珊瑚石墓碑的发现可以证实很早以前海南就有穆斯林的存在,他们最迟在唐宋时期已生活定居在海南岛上,他们的到来,与伊斯兰教传入海南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中外海上文化的交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资料记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岛东南沿海渔民就在滩涂上陆续发现古墓群,每个墓葬的前后两端各竖有碑石一块,朝外的一面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图案,内容为死者的名字、死亡日期、《古兰经》经文,经当时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考证,确认古墓群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方式最独特、规模大且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穆斯林墓葬群。

近距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伊斯兰墓碑以珊瑚石雕刻而成,形状不一,碑文字体和花纹图案略有不同,采用单面雕刻法,高度40至67厘米,宽达35至58厘米,厚度在10至14厘米之间。

而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之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中亚、大洋洲之间的航运要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门户,这些遗存的伊斯兰墓碑,为研究中外交通、伊斯兰教流传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公祠镇祠之宝

北宋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元年(1119年)用瘦金体御书的一块碑铭。全国仅存两通,其中一通现保存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的拜亭里,有人说它是五公祠“镇祠之宝”。而另一通现存于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现存于海口五公祠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199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对研究宋代历史,道教文化以及瘦金体书法均有重要意义。

宋徽宗诏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刻碑高2.55米,宽1.3米,厚0.28米,呈长方形。龟形碑座,造型粗狂古朴,憨态可掬,座长2.3米,宽1.53米,高0.74米。全碑连同底座重达七吨。

这尊碑的珍贵价值还不止于此。宋代的碑左右两边大都阴刻回纹或其他的吉祥如意图案,而该碑的四周不仅连续回纹,还在回纹的中间雕刻着18条青龙,布满四周,栩栩如生。在碑左右两边的各7条龙,除靠近四角的背向外,其余的皆龙首向上,而且每条龙都张着大嘴,头上长角,胡须浓密飘摆,身体弯弯曲曲,不刻鱼鳞纹,而是在身上雕刻云朵,四足。这样的龙不仅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物,也是东方之神,其尊贵与威严可见一斑。该碑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宽大厚重,现存碑身高2.34米,宽1.21米,重达7吨,令人叹为观止。

有专家称,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瘦金体书法艺术的珍宝,也是海南现存时代最早的碑刻之一,是秦汉以来中央封建王朝对海南集权统治的重要实物,是道教传播海南历史的最早实物,对研究海南宋代政治、文化、道教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定安小姓望族的发源

清代莫谟暨妻林氏合葬墓志铭

 


来到海南定安,除了寻“踪”海南探花之乡及古村落,一定还要走进定安县博物馆,看看“国宝”级文物,比如,国家一级文物——“清代莫谟暨妻林氏合葬墓志铭”真迹。这座墓志铭真迹清晰。碑为长方形端砚石,阴刻,共10块,字为楷体。每块石碑长44厘米,宽36厘米,高3厘米。



据资料记载,铭文系为直隶滦州知州莫谟(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南山村人,清乾隆年间举人)及妻林氏合葬墓而写。铭文记叙了莫谟生平简介、其政绩和其妻之生平事迹。铭文为中宪大夫海康人陈昌齐所撰,通议大夫诸暨人傅棠所书,高要人区远祥刻书。原铭文嵌置于南山村莫氏祠堂两侧墙壁上,略有数处损坏。1985年由南山村群众捐献给定安县博物馆保存。

此外,在当时,莫氏,在全国是个小姓,源自福建莆田的莫氏,分支进入海南岛是从定安开始发源的,然而在定安县莫姓人口却不少,莫氏在定安县是举足轻重的大家族,整整左右了定安历史千百年。

莫姓之入琼始祖莫恭万,袭祖荫任同安千户。因奉调戍琼而落籍定安。所居以姓为名,称为莫村。后子孙蕃茂,人口增多,在附近重建新村。先后移建排坡村、南山村、山椒村,成为定城郊之名村,再后则迁徙到全县各地乃至全岛各地。

莫姓成为定安县之望族,原有之人文胜迹文物极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已损毁不存,今尚保存的有排坡村合族祖祠,莫氏小宗祖祠、士贞公祠,莫村祖祠,仙屯村祖祠等。南山村今存有全石质四柱三间的亚元坊一座,系为纪念明代莫汝拭考中第二名举人而建。

 

新闻资讯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地 址:白沙县牙叉镇滨河北路63号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三楼白沙县民
族博物馆
邮 编:572800 咨询热线:27722085 服务投拆:27722085 传 真:0898-27722085 邮 箱:bsxbwg@163.com
博物馆
展馆小林 展馆小新 展馆小爱 展馆小敏 二微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