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骨簪,由脱脂的兽骨经过精细雕刻而成,是黎族传统且又珍贵的头饰品。骨簪不仅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更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骨簪原始工艺和纹样见证了黎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它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2005年,黎族骨簪技艺被列入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黎族骨簪逐渐被世人所识。从洗刷去脂、截料、修整成形、磨制、钻孔雕刻、染色装饰的制作工序到复杂的几何图案,黎族骨簪技艺让世人惊奇。 骨器早在原始时期就开始存在,历史悠久,构成了丰富的古代文明。史前时期,骨制品与木制品、石制品一样,属于人类早期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必备品。在众多考古遗迹中都有出土大量骨器。从考古中可以见证骨器是当时常用品之一,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器装饰品、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骨器早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在黎族地区很普遍。随着时代的变迁,黎族骨器已不再广泛出现在黎族人的生活中,正如黎族“龙被”一样,骨器的制作技艺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2005年,黎族骨簪技艺作为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世人所识。 骨簪上的人形头像是何许人也?黎族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叫“总管三”的峒主(黎族首领),传说他英勇善战,为百姓排忧解难,是古时黎族民间崇拜的英雄。黎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黎族男人将其形象细致地雕刻在像剑的骨头上,然后别在头发中,以示崇敬和纪念。随着演变,逐渐变成黎族男女的头饰品,并将骨簪工艺流传下来。对于黎族骨簪的起源,虽然已无从考证,但骨簪原始工艺和纹样却见证了黎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它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骨簪、骨梳在骨器中最为精美。 骨料是猎物或家禽宰杀后留下来的,骨器的种类有骨铲、骨刀、刮器、骨梭、骨镖、骨梳、骨项链等。 黎族骨簪的制作工艺历经数百年绵延传承、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它体现了黎族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骨簪的制作出自于黎族男性之手,其工艺一般是父传子。黎族骨器,除了在生产、生活中作为实用工具外,在装饰、宗教信仰方面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考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网络素材 |